參考的巴哈原文:
其實台灣厲害的配音員,也不比日本的遜色啊!
只是配音員比日本少很多,不像日本有專業分工......
我絕對不相信,中配的人只是偶爾才有好的表現,中配終究還是輸給了日配的。
很多人一直把焦點放在配音的硬體和人才上,
但那不見得是中配很難配好的原因喔!
我認為問題是出在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的。
先來段題外話:
為什麼國劇和歌劇非得把聲音拉的那麼高?
國劇和歌劇如果不用高昂的聲調唱,那創作出來的就不叫做國劇和歌劇了。
其實要把聲音壓低來表演國劇和歌劇也是沒問題的,
但是最好能保證整齣戲的服裝和動作、
舞台等表現方式也得跟著配合壓低之後的聲調。
那為什麼?只靠壓低聲調,其他都不跟著調整,就一定會有違和感?
改變聲音,氣氛會截然不同,而作品裡面所有的元素都是環環相扣的!
要維持美感和呈現出特定的意境,是不能單靠聲音的。
倘若要改動了其中一樣,其他全都得跟著修改。
當初把音調拉高,服裝和表演方式也都有跟著做修改,
所以到現在高音的國劇還是歌劇啦,作品的任一處都達到最和諧的狀態了。
就要這樣唱才好!
那來談談配音員的問題。
日本人平時講話,真的可能像動漫一樣用誇張和拉高的聲調來對談嗎?
不可能.....
動漫可以用平時講話的方式(就算真的充滿感情)來配音嘛?答案顯而易見。
所以我們可以確定一點:動漫就是要用這種方式去講話,不然就會有違和感。
咦?怪了,我只是說動漫聲調要和平常講話有所不同而已,
那中文跟著把聲調拉高不就得了?這樣就不會有違和感了啊!
好吧,請你們想像一個情景。
拉高日文音調,唱出一段京劇崑曲來聽聽!
用中文男高音(低音也可以)唱一段西洋的opera.....
用任何一個西洋語言來配日本動漫,用日語配迪士尼還是海綿寶寶!
麥恰啦巴巴~~啦莎呀啦嗎ㄏ一ㄚㄍㄧㄚ啦~~~(印度歌舞劇亂入)
想想看,換成另一個語言,真的會比換掉聲調語氣容易嗎?
不行了吧?
所以說配音員哪裡那麼簡單?
換了語言,遠比把高音變低音,低音變高音來的嚴重多了!
那根本是文化碰撞的問題!豈止是音調調整的問題!
光是音調的不同,就能在意境上產生千百種變化,
更別說整個語言替換掉,違和感太重,協調性太差了!
所以我認為,諸如日本還是美國動漫、國劇、歌劇等等,
原本就已經和本國本地的文化有緊密的連結,也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自然慢慢找出屬於動漫還是戲曲,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一種風格。
然而,兩種不同的文化產生碰撞,要互相接觸甚至借用、融合的時候,
本來就會遭遇極大的阻力、違和感......
這些只能靠人們的努力,才有機會讓兩個不同的文化順利的結合在一起。
當然囉,有時候文化的融合是意外的順利(巧合),
像是題材貼近日常生活,內容輕鬆詼諧逗趣的美國動畫,
不管用什麼語言去配音,幾乎沒有出過什麼大問題。
然而文化融合能這麼順利,只能看要融合的東西的本質,還有天時地利人和。
要幫美國動畫配音卻沒有遇到瓶頸,還有另一個可能原因,
或許和美國文化已經在無形間,輸出、影響、融入全球有好幾十年了,
所以要配好美國動畫的障礙就削減不少,自然不會產生太大的違和感囉?
這還有另一個例子:
台灣中配大多比大陸中配還好,因為台灣已經被日本的文化影響五十年之久了。
不同歐洲語言有不同的音樂劇和歌劇作品,而這之間要換另一個歐語言來唱,
是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的。
那日本動漫和中文的關係呢?
我想,是不是中文這個語言,
本身就不太適合用充滿強烈情感的聲音和動漫搭配在一起?
充滿情感的語言,在中文裡面總是難登大雅之堂,講起來過於憋扭和肉麻,
中文就是要正正經經的說,不然就是輕鬆的時候也要心平氣和的說,隨便說......
再說,日本動漫的奇幻性質和情感性質很重,
可能這些性質在日本就是可以順利的被接受,
但是拿來搬到中華文化裡面就覺得哪根筋不對了。
尤其是很多幻想的、現實世界中沒有場景,但日本動漫很容易用到這些。
情感性質更不用說了。
如果要用中文表達強烈的愛意、憤怒、哀傷等情感,
只能在劇曲裡用特別的腔調表達出來,
而且事先也會清楚這是在演戲的,這時要誇張的時候才可以表現的很誇張......
可是用接近平常的語氣來敘述、表達出強烈的情感,
對中文來說實在是矯揉造作。
又不是在唱戲?平常講話而已,幹嘛沒事一直呼喚、哭喊、口白?
光是電影和連續劇,中文都只能用不脫離平常講話的方式,
哭泣的時候是很普通的哭,叫罵的時候也很普通,幻想的場景就是詭異!
對中文來說,動漫和電視電影,既是日常對話,就是平常,那就給我正常一點吧!
偏偏日本動漫就是很容易對某種事物有所感嘆,
更多時候是充滿理想化的友情、愛情、思念、百和......
哪有人平常講話用這種語氣說話的?
哪有這麼不正常和怪力亂神的場景?
然而仙界、異境、神話、魔法的元素實在對中國文化很陌生。
要表達極為強烈的情感,也只會在少數小說和戲曲裡面才能看見......
就算提及情感,大多也是很平常的男女愛慕、親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烏龍派出所和小丸子、花田少年史,
用台灣配音會意外契合的原因!
這些都和我們原本的文化相差無幾,所以我們一點都不會覺得哪裡有問題啊!
可惜這種巧合太少了(還是要說,全世界和日本文化很接近的,是台灣了!)
對嘛!至少有幾個頗為成功的案例。
而且中華文化和日本文化同為東方文化,
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還是比不過和西方、甚至印度和阿拉伯之間來的大吧?
你能想像用印度話配日本動漫嗎?.
光是用德文和俄文等聽起來陽剛味十足的語言,就很難配日本動漫啊!
中文配音,和那些語言比起來還算很有希望呢?
等到我們有中華動漫的誕生,中式故事,中式畫風,中式劇情,中式風格,
一切的一切都和中華文化為之關聯,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中華文化而調整,
到時候反而是日文配過來很奇怪呢!
不過中式動漫要發展成那個地步,我看還要等個幾十年吧!
另外一個方法:
交給時間就好了,日子久了,一定會有人找出中文配日本動漫的最佳方式,
而最後還是得靠人力的投入了,能不能摸索得到還不一定哩!
如果真的還是找不到平衡點,中文本身就很難去表達出日本動漫的那種感覺。
那為什麼還要有些人還執著,一定要有中配呢?
當然,我相信很多語言,尤其印度話和阿拉伯話,注定配不了日本動漫了,
印度話雖然和日文一樣可以充滿感情,可熱帶地區奔放的特質和日本文化格格不入!
沙漠地區的文化也是,和日本文化幾乎沒有直接交集。
更何況這些語言又捲舌又繞舌的,和日語根本大相逕庭.......
好歹中華和西洋文化和日本之間有很大的關聯,
尤其中文能把配日本動漫配好,應該是日文之外的語言最有希望的吧?
可大部分的作品還是不好配喔!因為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
又不是說,沒有中文配音,這部作品就沒有價值?
難不成要每一部外語片都要用配音的?這更稀少了吧?
配音的用意只是讓更多人可以輕易接觸作品,尤其是對老人和小孩。
真正那麼多部日本動漫,真的能每一部都傳過來臺灣嘛?
網路上絕對可以,電視嘛......有一成就很不錯了。
真的要配音也無仿,
兩個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觸,本來就會有所衝突,違和感真得很難去避開它。
真的不行,那就用原汁原味的日配好了吧!
期盼配音之後幾乎沒有違和感,還能充滿情感;
就像期盼用英文唱好國劇一樣困難!
不同的文化能成功融合在一起,需要時間,也很需要運氣,
萬一出了中配佳作甚至神作(烏龍派出所)只能把它當作是奇蹟!
能把原作七成的情感表達出來就很不簡單了.......
不然,還是就別強求了。
值得慶幸的是,
日本動畫的中配,還沒像英文唱國劇(噢不),
還是印度話配日本動畫這些組合那麼悲劇喔(笑)
啊,對了,最後一個一定可以讓中配日變簡單的方法。
大量引進日系影劇、日常用品到臺灣,這一點已經達到了。
相對的,台灣文化也需要反過來在日本引起極大的風潮,
像日本大量傾銷台灣貨、臺灣電影(熱賣),就像韓國一樣。
最好台灣文學和日本文學的交流也得活絡起來!
只要你可以讓想到的東西全部和日本做交流,確定真的有好好互相影響。
過了十年之後,日本的東西很容易被台灣接受,而台灣的也一樣。
有人會說:有必要這麼親日嗎?一定要這樣才可以減少台日文化的隔閡嗎?
我的回答是:
有個很強的國家一直推銷他們的東西。
哪有人可以自由戀愛的,唉噁你看電影裡面阿逗啦都親來親去的,就沒見笑诶。
還有起笑和不讀書的囝仔,才會瘋搖滾、街舞、髮型、牛仔褲,可樂,麥當勞.........
老一輩的人對這些一定很反感,我相信這些文化鴻溝遠比和中日文化還深吧?
那現在呢?
牛仔褲,現在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耶?想不到吧,我們都可以接受了......
文化上的問題,是很難解決沒錯.......
過去,不是有很多文化成功融合的例子嗎?那比中配艱難多了.....
像是伊斯蘭融合了波斯、阿拉伯、希臘、羅馬的文化,
土耳其融合了伊斯蘭和基督教文化,還有佛教傳入中國、美式文化席捲全球......
這些都成功了!
日本動畫中配不會真的沒救,其實是很有希望的!
也許有一天印度話真能配日本動漫也說不定(哈,為什麼不行呢?)......
我不覺得會是文化不同的問題
因為一部好的作品還是能超越文化上的限制
而且說到中配存在的理由,其實就是希望能消除語言的隔閡
讓即使是不懂它國文化,不了解他國語言的一般觀眾
也能毫無壓力的收看該類作品,並融入該作品的劇情當中
(即使是台灣的電視台,在早期不一定每部動畫在電視播出都有配上字幕)
雖然我不否即使中配表現再好,中配的作品終究還是無法超越越原作(不一定是偏見)
因為以模仿為前提創作的作品,並不能算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
當然有成就也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
這也是為什麼手代木老師的聖鬥士即使在表現上有人說超越了原作
卻依然動搖不了車田老師創作的聖鬥士,在少年漫裡堪稱經典的地位
雖然手代木老師跟車田老師的聖鬥士我都一樣很喜歡,但事實就是如此
不過呢,要說因為語言的關係使得某些動畫在配音上聽起來唐突
我想這應該還是沒什麼關係的,最主要還是"習慣"的問題
像我自己小時後看過音速小子、史奴比、忍者龜、鬼馬小精靈、叔比狗、超級瑪莉歐
這些曾在台灣電視上播出的美式動畫,在當時播出也全都是中文配音
但是對當時的我來說卻一點唐突的感覺也沒有
而且我過去小時後也曾看過好小子林鋒、魔投手、超級劍豪傳、桃太郎傳說、劍勇傳說
這些也曾在台灣播出的日本動畫,中配同樣是一點唐突也沒有
所以真的是語言上的問題或是文化上的問題
產生這些作品推廣他國依然還是會產生某些隔閡嗎?
我看不全然是這樣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