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了巴哈討論區中對中文配音的討論,頗有感觸

來寫一點心得好了。

打工聲優.jpg  

------------------------------------------------------------

要說明配音對作品的影響的話,那就要打個比方來說明。


這就像文學一樣,聲音就好比文本  (當然文本的重要性是大得多)
民族的文化使文字本身存在著意象
同樣的聲音(這邊尤指音品和音調)也可以投射出意象--


  但投射的難易不同


    像是哈利波特、幕光之城等大眾文學大部分只要翻譯完,意象就十分鮮明,然而一些意象暗示較多的作品,像是莎士比亞、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抱歉對外國文學不熟),可能就會因文化而造成理解上的干擾。


    談回到中配,目前ACGN次文化的暗示層面更是廣泛,從人物塑型到整體劇情無不受到日系風格的影響,然而,日系的配音方法對"我們"的"暗示"(特別是動漫迷)是十分強烈的,因此在我聽來,英配和中配對動畫某些方面的詮釋度當然不能比擬日文,尤其是在女孩子的聲線方面,這種聲線是日本語言的特性使然。


    但像是音速小子、史奴比、忍者龜、鬼馬小精靈、叔比狗、超級瑪莉歐、小子林鋒、魔投手、超級劍豪傳、桃太郎傳說、劍勇傳說等貼近大眾文化的動畫來說,隔閡較少是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有共通的文化記憶,這算是全球化(美國化)的殺傷力吧...


    然而,最後我必須說,台灣現在的配音之所以遭人撻伐,絕大多是因為素質參差不齊所造成。看看我們又愛又恨的老共和老美,他們的配音實力實在比我們豐富太多...,台灣動畫配音的發展可說是先天不良(訓練機構少),又後天失調(動漫小眾難以獲得關注),但希望不久的將來,能看到衰微的台配再次奮起。


    因為,我好久沒有勇氣按下遙控器上的"雙語"鍵了。


P.S.最近看了某些理論,有些用字比較生疏,考據派請忍耐@@"

--------------------------------------------------------------------------

 

參考的巴哈原文:
a889215
(夜赫那拉)

其實台灣厲害的配音員,也不比日本的遜色啊!
只是配音員比日本少很多,不像日本有專業分工......
我絕對不相信,中配的人只是偶爾才有好的表現,中配終究還是輸給了日配的。

很多人一直把焦點放在配音的硬體和人才上,
但那不見得是中配很難配好的原因喔!


我認為問題是出在語言文化背景的不同的。

先來段題外話:

為什麼國劇和歌劇非得把聲音拉的那麼高?
國劇和歌劇如果不用高昂的聲調唱,那創作出來的就不叫做國劇和歌劇了。

其實要把聲音壓低來表演國劇和歌劇也是沒問題的,
但是最好能保證整齣戲的服裝和動作、
舞台等表現方式也得跟著配合壓低之後的聲調。

那為什麼?只靠壓低聲調,其他都不跟著調整,就一定會有違和感?

改變聲音,氣氛會截然不同,而作品裡面所有的元素都是環環相扣的!
要維持美感和呈現出特定的意境,是不能單靠聲音的。
倘若要改動了其中一樣,其他全都得跟著修改。

當初把音調拉高,服裝和表演方式也都有跟著做修改,
所以到現在高音的國劇還是歌劇啦,作品的任一處都達到最和諧的狀態了
就要這樣唱才好!

那來談談配音員的問題。

日本人平時講話,真的可能像動漫一樣用誇張和拉高的聲調來對談嗎?
不可能.....

動漫可以用平時講話的方式(就算真的充滿感情)來配音嘛?答案顯而易見。

所以我們可以確定一點:動漫就是要用這種方式去講話,不然就會有違和感。

咦?怪了,我只是說動漫聲調要和平常講話有所不同而已,
那中文跟著把聲調拉高不就得了?這樣就不會有違和感了啊!

好吧,請你們想像一個情景。
拉高日文音調,唱出一段京劇崑曲來聽聽!
用中文男高音(低音也可以)唱一段西洋的opera.....
用任何一個西洋語言來配日本動漫,用日語配迪士尼還是海綿寶寶!
用印度話配日本動漫!!
麥恰啦巴巴~~啦莎呀啦嗎ㄏ一ㄚㄍㄧㄚ啦~~~(印度歌舞劇亂入)


想想看,換成另一個語言,真的會比換掉聲調語氣容易嗎?

不行了吧?

所以說配音員哪裡那麼簡單?
換了語言,遠比把高音變低音,低音變高音來的嚴重多了!
那根本是文化碰撞的問題!豈止是音調調整的問題!
光是音調的不同,就能在意境上產生千百種變化,
更別說整個語言替換掉,違和感太重,協調性太差了!


所以我認為,諸如日本還是美國動漫、國劇、歌劇等等,
原本就已經和本國本地的文化有緊密的連結,也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積累,
自然慢慢找出屬於動漫還是戲曲,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一種風格。

然而,兩種不同的文化產生碰撞,要互相接觸甚至借用、融合的時候,
本來就會遭遇極大的阻力、違和感......
這些只能靠人們的努力,才有機會讓兩個不同的文化順利的結合在一起。

當然囉,有時候文化的融合是意外的順利(巧合),
像是題材貼近日常生活,內容輕鬆詼諧逗趣的美國動畫,
不管用什麼語言去配音,幾乎沒有出過什麼大問題。
然而文化融合能這麼順利,只能看要融合的東西的本質,還有天時地利人和。

要幫美國動畫配音卻沒有遇到瓶頸,還有另一個可能原因,
或許和美國文化已經在無形間,輸出、影響、融入全球有好幾十年了,
所以要配好美國動畫的障礙就削減不少,自然不會產生太大的違和感囉?

這還有另一個例子:
台灣中配大多比大陸中配還好,因為台灣已經被日本的文化影響五十年之久了。
不同歐洲語言有不同的音樂劇和歌劇作品,而這之間要換另一個歐語言來唱,
是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的。



那日本動漫和中文的關係呢?

我想,是不是中文這個語言,
本身就不太適合用充滿強烈情感的聲音和動漫搭配在一起?
充滿情感的語言,在中文裡面總是難登大雅之堂,講起來過於憋扭肉麻,
中文就是要正正經經的說,不然就是輕鬆的時候也要心平氣和的說,隨便說......


再說,日本動漫的奇幻性質和情感性質很重
可能這些性質在日本就是可以順利的被接受,
但是拿來搬到中華文化裡面就覺得哪根筋不對了。
尤其是很多幻想的、現實世界中沒有場景,但日本動漫很容易用到這些。

情感性質更不用說了。
如果要用中文表達強烈的愛意、憤怒、哀傷等情感,
只能在劇曲裡用特別的腔調表達出來,
而且事先也會清楚這是在演戲的,這時要誇張的時候才可以表現的很誇張......

可是用接近平常的語氣來敘述、表達出強烈的情感,
對中文來說實在是矯揉造作。
又不是在唱戲?平常講話而已,幹嘛沒事一直呼喚、哭喊、口白?
光是電影和連續劇,中文都只能用不脫離平常講話的方式,
哭泣的時候是很普通的哭,叫罵的時候也很普通,幻想的場景就是詭異!
對中文來說,動漫和電視電影,既是日常對話,就是平常,那就給我正常一點吧!

偏偏日本動漫就是很容易對某種事物有所感嘆,
更多時候是充滿理想化的友情、愛情、思念、百和......

哪有人平常講話用這種語氣說話的?
哪有這麼不正常和怪力亂神的場景?
然而仙界、異境、神話、魔法的元素實在對中國文化很陌生。
要表達極為強烈的情感,也只會在少數小說和戲曲裡面才能看見......
就算提及情感,大多也是很平常的男女愛慕、親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烏龍派出所和小丸子、花田少年史,
用台灣配音會意外契合的原因!
這些都和我們原本的文化相差無幾,所以我們一點都不會覺得哪裡有問題啊!
可惜這種巧合太少了(還是要說,全世界和日本文化很接近的,是台灣了!)
對嘛!至少有幾個頗為成功的案例。
而且中華文化和日本文化同為東方文化,
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還是比不過和西方、甚至印度和阿拉伯之間來的大吧?
你能想像用印度話配日本動漫嗎?.
光是用德文和俄文等聽起來陽剛味十足的語言,就很難配日本動漫啊!

中文配音,和那些語言比起來還算很有希望呢?

等到我們有中華動漫的誕生,中式故事,中式畫風,中式劇情,中式風格,
一切的一切都和中華文化為之關聯,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中華文化而調整,
到時候反而是日文配過來很奇怪呢!

不過中式動漫要發展成那個地步,我看還要等個幾十年吧!


另外一個方法:

交給時間就好了,日子久了,一定會有人找出中文配日本動漫的最佳方式
而最後還是得靠人力的投入了,能不能摸索得到還不一定哩!

如果真的還是找不到平衡點,中文本身就很難去表達出日本動漫的那種感覺。

那為什麼還要有些人還執著,一定要有中配呢?
當然,我相信很多語言,尤其印度話和阿拉伯話,注定配不了日本動漫了,
印度話雖然和日文一樣可以充滿感情,可熱帶地區奔放的特質和日本文化格格不入!
沙漠地區的文化也是,和日本文化幾乎沒有直接交集
更何況這些語言又捲舌又繞舌的,和日語根本大相逕庭.......

好歹中華和西洋文化和日本之間有很大的關聯,
尤其中文能把配日本動漫配好,應該是日文之外的語言最有希望的吧?
可大部分的作品還是不好配喔!因為文化背景不同的原因.......


又不是說,沒有中文配音,這部作品就沒有價值?
難不成要每一部外語片都要用配音的?這更稀少了吧?

配音的用意只是讓更多人可以輕易接觸作品,尤其是對老人和小孩。
真正那麼多部日本動漫,真的能每一部都傳過來臺灣嘛?
網路上絕對可以,電視嘛......有一成就很不錯了。

真的要配音也無仿,
兩個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觸,本來就會有所衝突,違和感真得很難去避開它。
真的不行,那就用原汁原味的日配好了吧!

期盼配音之後幾乎沒有違和感,還能充滿情感;
就像期盼用英文唱好國劇一樣困難!
不同的文化能成功融合在一起,需要時間,也很需要運氣
萬一出了中配佳作甚至神作(烏龍派出所)只能把它當作是奇蹟!
能把原作七成的情感表達出來就很不簡單了.......

不然,還是就別強求了。

值得慶幸的是,

日本動畫的中配,還沒像英文唱國劇(噢不)
還是印度話配日本動畫這些組合那麼悲劇喔(笑)


啊,對了,最後一個一定可以讓中配日變簡單的方法。

大量引進日系影劇、日常用品到臺灣,這一點已經達到了。
相對的,台灣文化也需要反過來在日本引起極大的風潮
像日本大量傾銷台灣貨、臺灣電影(熱賣),就像韓國一樣。
最好台灣文學和日本文學的交流也得活絡起來!

只要你可以讓想到的東西全部和日本做交流,確定真的有好好互相影響。
過了十年之後,日本的東西很容易被台灣接受,而台灣的也一樣。

有人會說:有必要這麼親日嗎?一定要這樣才可以減少台日文化的隔閡嗎?

我的回答是:
有個很強的國家一直推銷他們的東西。
哪有人可以自由戀愛的,唉噁你看電影裡面阿逗啦都親來親去的,就沒見笑诶。
還有起笑和不讀書的囝仔,才會瘋搖滾、街舞、髮型、牛仔褲,可樂,麥當勞.........
老一輩的人對這些一定很反感,我相信這些文化鴻溝遠比和中日文化還深吧?
那現在呢?
牛仔褲,現在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耶?想不到吧,我們都可以接受了......

文化上的問題,是很難解決沒錯.......
過去,不是有很多文化成功融合的例子嗎?那比中配艱難多了.....
像是伊斯蘭融合了波斯、阿拉伯、希臘、羅馬的文化,
土耳其融合了伊斯蘭和基督教文化,還有佛教傳入中國、美式文化席捲全球......
這些都成功了!

日本動畫中配不會真的沒救,其實是很有希望的!
也許有一天印度話真能配日本動漫也說不定(哈,為什麼不行呢?)......

 

 

(路人.零)

我不覺得會是文化不同的問題
因為一部好的作品還是能超越文化上的限制
而且說到中配存在的理由,其實就是希望能消除語言的隔閡
讓即使是不懂它國文化,不了解他國語言的一般觀眾
也能毫無壓力的收看該類作品,並融入該作品的劇情當中
(即使是台灣的電視台,在早期不一定每部動畫在電視播出都有配上字幕)

雖然我不否即使中配表現再好,中配的作品終究還是無法超越越原作(不一定是偏見)
因為以模仿為前提創作的作品,並不能算是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
當然有成就也不一定全都是自己的
這也是為什麼手代木老師的聖鬥士即使在表現上有人說超越了原作
卻依然動搖不了車田老師創作的聖鬥士,在少年漫裡堪稱經典的地位
雖然手代木老師跟車田老師的聖鬥士我都一樣很喜歡,但事實就是如此

不過呢,要說因為語言的關係使得某些動畫在配音上聽起來唐突
我想這應該還是沒什麼關係的,最主要還是"習慣"的問題
像我自己小時後看過音速小子、史奴比、忍者龜、鬼馬小精靈、叔比狗、超級瑪莉歐
這些曾在台灣電視上播出的美式動畫,在當時播出也全都是中文配音
但是對當時的我來說卻一點唐突的感覺也沒有
而且我過去小時後也曾看過好小子林鋒、魔投手、超級劍豪傳、桃太郎傳說、劍勇傳說
這些也曾在台灣播出的日本動畫,中配同樣是一點唐突也沒有

所以真的是語言上的問題或是文化上的問題
產生這些作品推廣他國依然還是會產生某些隔閡嗎?
我看不全然是這樣吧

 

EN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沁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