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664cc13.jpg  

「讀者反應理論」是後現代的一個產品。

 拜讀了"讀者反應理論",稍有通解,但亦可能完全錯意,沁泠以老嫗能解的寫法試著表達這個理論XDD

---後現代主義---

後現代是讀者反應理論的媽媽所以必須知道(也是當今劇本奉為圭臬的核心價值)

1.沒有絕對的中立或客觀標準

2.人類活動沒有絕對的意義和價值。

簡單的說,就是真理不存在,善惡也不存在,所謂的真善美,都是以"觀測者"的角度決定,因此產生了多元性、主觀、不確定性等特徵。

 

---讀者反應理論---

歷史淵源,誰做了什麼我看一看都忘了,但也無妨,只要頓悟就好了XD
簡單地說,就是...
作者作出的意涵有無融入作品? 不確定...
作者所暗示的文字有無存在於當前的"文化(文字海)"中? 不確定...
讀者的閱讀基礎能否理解文字? 不確定...
文字在文字海中是否只代表唯一意思? 不確定...
因此,時間、空間都會影響作品,所以這個定義不好,改成定義"文本"
(例如漫畫看一遍和看兩遍感受不同,算是不同文本)
然後帶一點後現代觀念,文本詮釋沒有標準,沒有觀測就沒有意義,觀測本身就存在著誤差...
最後沁泠自己再帶一點科學概念(我感覺比較好理解,但書都不提0.0...)
作品的誕生(或是閱讀)是特定的腦和神經系統觀測過程,也就是生化和物理活動,而這個腦自始至終又受到其他的腦所形成的網路影響(因為腦本來裡面裝的大都是學習來的)。

以下是一個作品的誕生~
作品在作者的腦袋--->作品轉換成由作者腦海中的文字海所拼出的符號--->讀者由感官讀取符號--->從讀者腦海中的文字海拼湊出意義
因此可以明顯看出,只有最後兩步是閱讀,讀物與讀者是不可或缺,作者卻是可有可無。
這也造成了可以以「讀者」來分類書目(這有關的分析有興趣就去查吧,我是興趣缺缺=   =+...)
講那麼多,簡言之,閱讀不是作品支配讀者,而是讀者主動解釋符號的過程,賦予閱讀後的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沁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